西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和县2个项目入列ldquo第四批省 [复制链接]

1#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1220/6730777.html


  近日,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议名单公布,其中西和县西和羊皮扇鼓舞、麻纸制作技艺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列其中。

1

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又称单鼓、羊皮鼓、扇鼓,是流行于氐、羌民族的民间舞蹈。因跳发不一,用途亦不同。一般是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鞭,边敲边舞边唱。鼓为薄扇形,,铁框,蒙革,柄上套环。鼓面为羊皮,故称“羊皮鼓”,又因形似薄扇,又曰“扇鼓”,为民间古老歌舞。巫术借其表演形式,用于祈禳、祭祀,源于原始社会巫术表演活动,后经传承演变,逐渐过渡为表现劳动人民欢快情绪的娱乐活动。西和县石峡镇的羊皮扇鼓传承悠久,延续时长,形成一整套娱乐表演形式,成为健康向上的民族歌舞奇葩。近年来,岁着保护西和民间文化遗产力度加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异彩,得以挖掘保护,在众多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并被搬上舞台,为民俗专家青睐。

麻纸制作技艺


  西和麻纸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而著称,更以制作工艺精湛、造纸品质优良,适宜毛笔书写、书画装裱而深受书画名家喜爱。西和县西高山乡延续千年的民间手工造纸,被人们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西和麻纸选取枸树树皮为原材料,制作过程要经过收购枸树皮、整切捆绑、浸泡、浆灰、蒸锅等72道工序,因受原材料短缺和制作工艺口授心传影响,都以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所以规模较小,产量不大。西和麻纸制作工艺流传千年,市场前景越来越好。现在,西和麻纸不但走入书画市场,而且应书法家和画家要求,纸形从原来固定的4开的一种逐渐发展成4尺、6尺等大小几十个种类,品质也逐年提高,供不应求。目前西和县西高山乡共有麻纸作坊10家,全部为纯手工家庭作坊,是西和麻纸的唯一产地。近年来,随着西和麻纸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麻纸市场供不应求,为此,乡上正在组织制作农户成立麻纸合作社,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和技能培训,争取让更多的人加入麻纸生产行列,形成集原材料基地、批量生产基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麻纸产业链条,真正将西和麻纸做大做强。

麻纸制作传承人刘智慧小心翼翼地在抄纸。

房前屋后都是麻纸晾晒场。

西高山乡即将竣工的大型麻纸作坊。

清代同治年间麻纸手抄本。

锤打工序依然沿用。

胡凤钰给邻居示范“吹气上墙”的诀窍。


  据了解,陇南市武都区、徽县、成县、康县、西和县、礼县、文县7县区的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列其中,这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武都区大身子舞、民间织布技艺、武都蜂糖酒,徽县泥阳塑、马勺脸谱、山核桃工艺品加工技艺、栗玉砚制作技艺,成县面塑、成县砚雕、红川酒制作技艺,康县梅园神舞、“女娶男嫁”奇异婚俗,西和羊皮扇鼓舞、麻纸制作技艺,礼县宽川木雕、礼县剪纸、礼县高抬,文县土琵琶弹唱、白马人民歌、麻昼舞、白马人服饰。


  近年来,西和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在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中,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评审、申报工作作为贯穿始终的两条主线,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陇南西和发布出品
  责任编辑

晚婷婷

西和发布

如果有好的素材,请致信xh.xwxcb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