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65年陈诚病逝,留下66字遗言,蒋介 [复制链接]

1#

年初,生命垂危的陈诚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前来看望他的儿子陈履安说:“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陈履安疑惑地问道:“是什么事?”

“我的遗言还没写,你拿来纸和笔,我口述,你记录。”

陈履安迅速找来纸和笔,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因为病危,陈诚的声音很小,说话也非常吃力,父子二人用了一个小时,才将三条遗言,共计66字写完。

在陈诚最后的日子里,蒋介医院探望,并请来最好的医生为他续命,但再高的医术也救不回将死之人。医生摇头表示:回天乏术。蒋介石听完无奈叹息。

陈诚死后,陈履安才将父亲的遗言交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完脸色顿时就不好看了,但他沉默片刻,淡淡说了一句:“按原文发表吧,不用修改了。”

蒋介石与陈诚的关系很好,他曾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众所周知,中正是蒋介石的名,辞修是陈诚的字,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所以尽管蒋介石对陈诚的遗言有所不满,但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他还是没有修改半个字。

那么,陈诚与蒋介石究竟是什么关系?

陈诚遗言里的66个字包含了哪些内容?

请容我慢慢道来。

一、蒋介石视陈诚为“股肱之才,战场死士”

能得到蒋介石如此高评价的人不多,但陈诚肯定是其中之一。

年,21岁的陈诚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两年后,北方战乱军校停办,陈诚只好南下广东投奔南方的革命队伍,有真才实学的他,在粤军中谋得中尉副官的职务。

陈诚加入粤军后不久,在讨伐冯葆初的战役中负伤,医院。蒋介石是那场战役的参谋长,去医院慰问受伤战士时,认识了陈诚,几句交谈过后,得知陈诚战功卓著,又念其是浙江老乡,遂产生了倾慕之情。

陈诚康复出院后,蒋介石迅速将其委以重任,出任连长。

年,陈诚被任命为炮兵营第一连连长,在棉湖战役中,陈炯明的林虎部两万多人,向陈诚所在的黄埔教导第一团一千多人发动猛攻,尽管有友军支援,但还是拦不住敌人的进攻,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间。

陈诚临危不惧指挥炮兵向敌人集中部位开炮,几炮打出去,敌人四散开去,在远处观察战况的蒋介石,拍手叫好:“这个连长,是个人才,炮打得真准。”

后来,陈诚与蒋介石历经艰险,多次出生入死,感情愈加深厚。其中最艰险的一次,是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带领的一个团,打得只剩下多人,团下的营长,一死三伤。

面对敌众我寡的处境,陈诚挺身而出,带领一小支军队绕到敌军身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情况转危为安。战后,蒋介石评价陈诚:“陈诚乃股肱之臣,战场死士。”

年,“四一二”反革命*变发动前,蒋介石曾经试探过下属军官严重的态度,严重对蒋介石的做法明确表示反对,并主动辞去师长职务,交给陈诚代任。这时,蒋介石又找到陈诚,问他对共产*的态度。陈诚回答:“绝对服从蒋委员长的指令。”

年,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撮合下,陈诚娶了蒋介石的干女儿谭祥(谭延闿之女),于是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纵观陈诚的前半生,他始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说一不二,所以他才能被蒋介石如此看重,并当作嫡系军官培养。

二、积极抗日

年,蒋介石曾下令让陈诚和钱大钧等人,去日本参观军事演习,又称观操。回国后,陈诚向蒋介石写了一份详细的观看报告,报告中强调:日本邀请中国军官观操的目的是展示他的军力,我军训练模式与装备远不及日本,今后如果与他们发生军事冲突,恐怕输多赢少。

由此看出,实际上陈诚在那时就对日本心存戒备,他对日本觊觎中国土地的预想,在现在看来算得上高瞻远瞩了。

陈诚在抗日战争中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闻名中外的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了。

年,淞沪会战爆发前的一个月,陈诚给蒋介石写信表达他对战局的看法:“我认为日本贪得无厌,与他们求和纯属妄想,不如尽快发兵进攻,免得日军后续部队全部集齐,那就不好打了。如果日军进攻长江口岸,我们应该与它殊死一搏,顺便清除它的驻扎部队。”

20天后,陈诚又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告诉他:“只有积极抗日,发动全面抗战,才能保得一方平安,只有打赢一仗,日后才有底气与它谈判。”

可蒋介石听信了求和派何应钦等人的提议,认为事态还没有陈诚说的那么糟糕,与日本求和还是有可能的。

直到淞沪战役爆发,蒋介石立即将陈诚召回南京,商谈战事。第二天,陈诚与熊式辉视察战况。

看完后,熊式辉悲观地说:“我们打不过日本。”

陈诚反驳道:“难道打不过就不打了吗?打不过投降了,日本人就会走了吗?现在的根本问题,不是打不打得过,而是我们不得不打!”

接着,陈诚为蒋介石分析战局:“现在日本的意图非常明显,它想从北往南,先后占领华北的大城市,控制铁路等交通枢纽,这样它们的机械部队就能通过铁路迅速铺满全国。如果真像我预想的一样,那么整个中国战场就会被它们分为东西两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扩大淞沪战役的规模,诱导它沿长江而上发动进攻,沿长江仰攻的打法对我们才有利。”

蒋介石同意陈诚的想法,派兵增援上海,逼迫日本扩大淞沪战役的规模。当年8月24日,陈诚带领部队加入淞沪战役,日军来势凶猛,国军伤亡惨重,只能设法扛住日军的进攻,不能调出兵力反击。

10月初,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全权负责淞沪会战的战略指挥。临危受命的陈诚,根据战况灵活调整战略,然而还是无法抵抗日军的进攻。11月初,为了保全有生力量,只能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多月,虽然国民*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但至少在*治上粉碎了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淞沪战场上,陈诚本人亲自上前线督战,身边卫士死伤多人,将士见长官都不怕死,都愿意为国家拼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诚在抗战时期直接领导的第二场战役,便是闻名中外的武汉保卫战。他作为武汉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的事实,他抓住一切机会,主动歼灭日军有生力量。

年6、7月间,武汉外围战事激烈,陈诚注意到,将大量部队集中于沿江、沿湖地区,反而分散了兵力,他请示蒋介石:不如将军队集中起来,给日军来一次猛烈的打击。蒋介石批复陈诚:“请在德安、瑞昌一带进行决战。”

8月,在蒋介石的指示下,陈诚拟定武汉会战的作战方案:以保卫武汉为主要任务,争取胜利的同时,尤其应该固守田家镇要塞;用主力部队控制德安、瑞昌以西和南昌附近地区,从侧面击破敌人,伺机歼灭。

武汉保卫战中,万家岭战役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场战斗。日军遭到我军坚强抵抗,战况空前激烈,在极为艰困的环境下,陈诚领导的第九战区仍作反攻部署。可惜,后来蒋介石下令撤兵,武汉才沦陷了。武汉保卫战,日军伤亡20多万,中国伤亡40多万。

事实证明,陈诚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功之处在于策定、践行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拖住日军,持久消耗敌人。所以,他在抗战的军事指挥上,贡献应该是第一位,局部战场上的失败则是第二位的。

三、出任台湾省主席

年,陈诚临危受命,担任东北行辕主任,但依旧无法挡住解放军的进攻。后因胃病复发,被迫辞职。

辞职后,陈诚想找个地方休养,可大陆肯定是待不下去了,他在国外又没有产业,不知道能去哪。蒋介石当然不会不闻不问,年10月,蒋介石安排他和家人前往台湾养病。

思来想去,陈诚认为台湾环境优美,物价便宜,是一个养病的好去处。于是,于10月6日坐飞机抵达台北。从这天开始算起,到年3月5日去世,陈诚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

蒋介石让陈诚去台湾,当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他不会随意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地方。很快,他的这步棋就起作用了。

年12月29日,蒋介石下野前,将陈诚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大陆战场节节败退,蒋介石在国民*内部的地位岌岌可危,将陈诚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实际上是他为自己找的一个退路,最后果然应验了。

起初,陈诚并没有领会蒋介石的意思,甚至打算婉拒。陈诚在电报中说:“台湾省务并无纰漏,实在没必要派我去插一脚。”

蒋介石即刻复电陈诚:“可不得再有推迟,让你当台湾省主席,我另有意图。如今局势对我们不利,留得台湾在,不怕没柴烧。”

台湾省原主席魏道明告诉陈诚:“蒋先生未曾和我提起过此事,想必你也是刚知道,可见现在*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年1月5日,陈诚在台湾省公职人员大会上宣誓任职。上任后,陈诚的主要任务,除了推动台湾改革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做好迎接将从大陆撤退而来的国民***军领导。

上任第二天,陈诚召集台湾省*府人员在基隆港开会。当时,基隆港是台湾的主要港口,来自日本的赔偿机器和大陆商人运来的物资,都堆积在码头上,将本就狭窄的基隆港堵得水泄不通。

陈诚这下明白了,原来台湾也不是安宁之地,原想在台湾过几年清闲日子,没料到竟然接了个烂摊子。头疼归头疼,活还是要干的,疏通港口,成了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陈诚不懈的努力下,台湾西部的港口,扩容的,扩容,疏浚的,疏浚,在几个月内基本能够很好地容纳,来自大陆的运输船只。

民生问题是摆在陈诚面前的第二个大问题,当时台湾的土地,基本集中在少部分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只能沦为佃农,而佃农每年交的粮租一点都不少,严重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建设。

于是,陈诚与尹仲容决定实行土改。陈诚为什么会产生土改的想法呢?

原来,他早在年,担任湖北省主席时,就在湖北省实施过“二五减租”土改*策,即粮食成熟后,其中25%先给佃农,剩下的再由地主和佃农平分,这项举措可以看作以后他在台湾实行“三七五减租”的雏形。

所谓“三七五减租”,就是地租不得超过当年土地农作物收获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这一制度的精神实质上与“二五减租”相似,都是为了保护佃农的利益。

陈诚认为租佃这样的落后制度早就应该被废除,但国民*毕竟初来乍到,为避免发生流血冲突,再加上当局没有这么多钱回收土地,只好在现行制度下加以改革。

根据资料记载,减租*策实施后,佃农的平均收入明显增加,他们终于有余钱盖房子,置办家产,娶媳妇了。因此农民亲切地称呼他为“阿公”和“陈诚伯”。

陈诚去世后,台湾省的农民自发前往殡仪馆为他送行,每年到他墓前烧香祭拜的也不在少数。

除了土改,改革币制,也是陈诚对台湾的巨大贡献之一。他领导的金融改革完成后,使混乱的经济活动回到正轨,物价得以稳定下来,让台湾省逐渐走出了战后的阴霾,逐渐走向了复兴之路,为日后成为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蒋介石*权即将垮台的危急时刻,陈诚成为了蒋介石压箱底的“武器”。他不辱使命,当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他交出来的,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台湾社会了。

四、与蒋家父子的矛盾

年12月10日,蒋介石撤退台湾,为表示对陈诚半辈子忠心耿耿为自己效力的感谢,他提名陈诚为“行*院长”。

年,陈诚当选为国民*副总裁,成为国民*内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走上了人生巅峰。今后的几年里,蒋介石负责军事与*务,他负责经济与民生*治,蒋介石口中的那句“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到这里已成事实。

即使两人的关系亲如父子,但遇到接班人这样的事,难免会产生摩擦。蒋介石晚年有两大心愿,第一是“反攻大陆”;第二便是让蒋经国继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比蒋经国更适合接任蒋介石位置的人,不止陈诚一个,所以,蒋介石在培养蒋经国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为其“除去”*敌,他连续逼走了陈立夫、吴国桢等人。

陈诚对蒋介石的忠心,不用我赘述。可是对蒋家来说他毕竟是外人,而且他与蒋经国不和的事人尽皆知,这样一来,蒋介石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然,陈诚与蒋介石毕竟相交甚密,蒋介石也曾为修复陈诚与蒋经国的关系做出过努力。一天,他在官邸召见二人,苦口婆心说:“你们两人都是我最为亲近的人,如今我们来到台湾已经多年,革命大业未竟,若你们还明争暗斗,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

蒋介石的这一番话,并没有改善两人的关系,这一点在年“行*院”改组时,完全显露出来。当时,陈诚希望兼任“行*院长”,两年后就是“总统”大选,蒋介石已经连任两届,根据规定他不能连任,陈诚有很大希望当选。

陈诚找到王世杰传话蒋经国,让他不要急于求成,等自己干完一届,再将位子让给他。蒋介石听说后,对陈诚大为不满。他在日记中写道:“辞修的手段……令人灰心。”

尽管蒋介石有再多不满,事实证明,他始终离不开陈诚的帮衬。当年6月30日的选举上,蒋介石提名陈诚兼任“行*院长”。

在“行*副院长”的候选人上,蒋介石与陈诚产生了分歧,蒋介石心中的人选是王云五,陈诚却希望由黄少谷担任。两人争执不下,蒋介石为此痛心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辞修心中副院长的人选,意在黄少谷,却还要假意征求我的同意。我认为,他不应该对我如此狡诈,不诚实,浪费了我三十多年的栽培……”

虽然两人的矛盾不小,但陈诚依旧是蒋介石不可缺少的臂膀。后来,陈诚主动提出辞去“行*院长”的职务,蒋介石却以“*务繁忙”为由驳回申请。直到年,他才同意陈诚以健康原因辞职。陈诚的继任者是一个毫无派别的技术官员严家淦(gàn),显而易见,这是在为蒋经国的继位铺平道路。

五、留下66字遗言

年6月,石门水库竣工。这个与土地改革并称为“两大奇迹”的工程,堪称陈诚从*生涯的杰作,他抱病参加了竣工典礼。

典礼过后,陈诚夫人谭琳为丈夫请来全台最著名的医生会诊,医生初步诊断为肝癌。

年初,陈诚肝癌恶化,蒋介石花费重金请来医生为他治病,都无济于事。3月5日,陈诚于台北病逝,终年67岁。

据说,陈诚临终前一天,蒋介石亲自去探望过,出病房时,脸上还有泪痕。第二天早上,他病情恶化,蒋介石派蒋经国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宋美龄也亲自探视过,要陈夫人保重身体。

陈诚去世前,不吃不喝,似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叫来儿子陈履安,口述遗嘱,让儿子记录。这份遗嘱,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66字遗言:

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

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患此难;

*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因为这个遗嘱半句没提“反攻大陆”,起初蒋介石看完,脸色发黑,沉默了片刻,一直没有说话。有心人察觉到了蒋介石的不悦,遂找到谭琳,要求她以“大局为重”,在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等内容,但谭琳认为,既然是遗言,那就没有修改的可能,毕竟死者为大。蒋介石得知后,默默地对秘书说:“我尊重辞修的遗言,不作任何修改,按原文发表。”

虽然外界认为蒋介石晚年对陈诚的意见很大,但他对陈诚的逝去悲痛不已,这是事实。例如追悼会上,有他亲手为陈诚题写的悼词“辞修同志千古”,他还在挽联上写上了“*国精华”四个大字,表示对陈诚最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陈诚的评价,应该按照毛主席说的“一分为二”看待。陈诚一生以廉洁著称,对贪官污吏极其厌恶。他前半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可以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称号。后半生,在台湾省进行的各项改革,也显示出他过人的*治才华与眼界。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直活在蒋家父子的阴影下,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给他的都太少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