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诸葛亮为何执着于北伐
TUhjnbcbe - 2023/9/16 19:26:00
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4.html

诸葛亮(剧照)

北伐曹魏是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战略远期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行动。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穷尽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能,与强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决战,就在战争仍在持久对抗未见分晓,统一大业未完成时,他便急遽地离开了人世。随着诸葛亮的病逝,以及后继者们的无奈撤兵,倾注了诸葛亮满腔热血的北伐行动就此结束。为时八年的北伐战争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为引人注目之点。

一、诸葛亮五次北伐

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年)率诸军北驻汉中,次年春三月,即下令进军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诸葛亮期盼多年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了。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次数,历史上说法不一,有四次、五次、六次、七次说等。七次说几乎包括了与诸葛亮相关的所有战役:1.年春出祁山;2.年冬攻陈仓;3.年春取武都、阴平;4.年秋7月魏三路攻蜀;5.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6.年春再围祁山;7.年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

诸葛亮北伐(剧照)

有些论者喜用“六出祁山”、“五出祁山”来表达诸葛亮北伐,其实这种提法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诸葛亮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即年春和年春出祁山。《三国志旁证》作者,清人梁章钜以为诸葛亮北伐只有四次,将七次说中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排除在外,理由是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而自己并没介入。事实上,诸葛亮当时率军出至建威,迫使企图迎击陈式的魏雍州刺史郭淮退还,可见也起到了接应配合的作用,应看作是参加了这次北伐的。目前多数论者持五次说,笔者持五次说。

关于第一次北伐,史载:

“六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针对诸葛亮突然出兵防御较为薄弱的陇右,曹魏几乎没有什么军事和思想准备,然而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曹魏*权反应迅速,立即调兵遣将,命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关西)诸军,驻在郿县,迎战赵云;命右将军张郃率领步骑兵5万为前锋,前往陇右迎战诸葛亮。魏明帝本人亲往长安坐镇。诸葛亮大军迅速进攻祁山,虽有祁山后面的南安、天水与安定三郡的老百姓一致响应诸葛亮的北伐军,但祁山一时攻克不下,《三国志·后主传》明确记载:“亮出攻祁山,不克。”后诸葛亮坐镇西县,重新部署兵力,命魏延攻上邽,以参军马谡率领众军为前锋,扼守街亭,阻止张郃进入陇右,不让魏军合势。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主力不据险守城,反而舍水上山,结果,张郃军一到,切断马谡汲道,蜀军士卒饥渴困顿,军心瓦解。两军刚一接触,蜀军便“众尽星散”,兵将各顾自己,不相统率。张郃大败马谡。街亭丢失后,诸葛亮失去了在陇右以强胜弱的战机,进无所据,故令西县人民千余家随军迁徙,退回汉中。佯攻部队赵云、邓芝也撤退到汉中。这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街亭失守、箕谷失利而告结束。

诸葛亮画像

蜀汉建兴六年(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决计再次出师北伐,目标直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陈仓守将郝昭,完缮城守,对诸葛亮率大军来攻早已做好准备。据载,此次诸葛亮攻陈仓城使用了一切能使用的战术。先是试图说服郝昭投降,遭到严词拒绝。继而,诸葛亮以武力攻城。双方昼夜攻战20多天,蜀军伤亡惨重。后诸葛亮听说曹魏援军将至,再加之粮尽,就主动退军。退兵时,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遭到伏击被杀,这是第二次北伐的唯一胜利。

建兴七年(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遣将军陈式攻打魏军没有正规部队驻扎而力量薄弱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往救,迎击陈式。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和阴平的同时,他自己率军进驻建威(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对郭淮形成后路包抄之势。郭淮自料不敌,不敢贸然深入,引兵撤退。于是,诸葛亮占领了武都和阴平二郡,这是诸葛亮北伐以来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司马懿画像

建兴九年(年)2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将目标指向祁山试图夺取陇右。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大军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率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西拒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北伐的过程,据载,司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西),“余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屯驻雍(今陕西凤翔县)、郿(今陕西眉县),以便互相救应。司马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司马懿认为兵分则力弱,很容易为敌人所各个击破。要接受楚汉之争时,项羽楚军一分为三,被黥布所败的教训,以免为诸葛亮所乘。于是,魏军遂悉锐西进。面对魏援军的到来,诸葛亮企图尽快寻歼司马懿,再夺取陇右。诸葛亮留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自率主力到上邽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等迎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诸葛亮乘势大割其小麦,充实军粮,同司马懿军在上邽以东相遇。司马懿见蜀军兵锋甚锐,所向披靡,乃“敛兵依险”,拒守不战。诸葛亮因求战不得,乃引军退还卤城(今甘肃省甘谷县东),企图调动魏军,在运动中寻求战机。司马懿跟踪蜀军也来到卤城,深沟高垒,只守不战。蜀魏双方相持于卤城,每次蜀兵前来挑战,魏军总是大闭寨门,拒不接战。因此,引起魏营将士不满,张郃建议说:

“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司马懿不听,继续坚持尾随跟踪蜀军之策,到后又登山掘营,不肯交战。诸将忿然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因诸将纷纷请战,于这年5月向蜀军发动进攻。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分头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回军保营。自此之后,他不肯再与蜀军正面交锋。这年6月,诸葛亮军粮垂尽,加之李严又“运粮不继”,诸葛亮迫于情势,只得旋师。司马懿得知后,令张郃率兵追袭。张郃进兵追至木门(谷名。一作青封,今天水西南50公里),与诸葛亮交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四出祁山地图

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深刻地总结了前几次出师的经验教训,为彻底战胜魏军,诸葛亮开始了长时间更加充分的准备,如休士劝农,倡导军队屯田积粮,“教兵讲武”,进行军事训练等。建兴十二年(年)春二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又一次北伐了,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四月,诸葛亮率大军由斜谷道进击,用木牛、流马运送粮食,到达郿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此次蜀魏之战,因魏主帅司马懿不肯与诸葛亮交战,使得蜀军作战势能无法发挥。诸葛亮使出当时较为庸俗的办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服”,以示他胆小无能,也无济于事。司马懿坚守不出,打乱了诸葛亮作战计划。诸葛亮除了不断的挑战、激怒对方,分兵屯田之外,忧闷无策,无所作为,更是毫无战绩。就这样,诸葛亮与魏军相持达一百多天。由于心力交瘁,加之事务烦剧,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年)八月,病逝于军中,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丞相长史杨仪根据诸葛亮死前的安排,整军撤退,向汉中进发。百姓奔告司马懿,司马懿引军追击,追至赤岸(今陕西褒城北),不及而还。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二、诸葛亮北伐目的

诸葛亮自辅*以来,虽然负责蜀汉全面工作,对蜀汉后期军事战略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调整,但他所做的一切,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将要进行的北伐,北伐曹魏是达成“兴复汉室”的重要战略步骤,因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谋划。诸葛亮为北伐制定的目标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北定中原,统一天下。他在《出师表》中指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请后主委任责成,自当大任,以成大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将蜀汉的其他任务,则各委他人负责。诸葛亮在安排好蜀汉后方事务后,于建兴五年(年)便亲率蜀汉主力进驻汉中,开始了北伐中原的战略行动。从建兴六年(年)至建兴十二年(年)间,诸葛亮共“五出祁山”,但其结果不是离所追求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目标越来越近,反而显得愈加远离这一目标。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性质有一明显的变化,从《隆中对》战略和《出师表》来看,诸葛亮所反复强调的北伐是战略意义上的北伐,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在多年的对魏战争中,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就逐渐演变成为战役意义上的北伐,而且多次对魏军事行动,诸葛亮的具体目标都不定,一会儿打这个地方,一会儿打那外一个地方,这与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一次战役行动往往不能直接达成战略目标,需要几次行动才有可能,诸葛亮在战争实践中意识到要实现北伐战略目标,必须首先逐步达成战役目标,只有诸多战役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北伐战略目标,因此,诸葛亮自觉不自觉地按战争规律调整了北伐战略,将原先设计的军事行动直接达成战略目标调整为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诸葛亮五次北伐所要达成的阶段性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呢?由于诸葛亮没有明确阐述,所以不得而知。大体说来,约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攻为守;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是充满信心,为平定中原、“兴复汉室”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等等。以上诸说,虽各有理由,但还不是令人十分信服。

五丈原

以攻为守观点,是由晋人袁准首先提出的,他说:

“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

这一观点经明代王夫之发挥,影响甚广,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几成定论,王夫之说:

“夫公(诸葛亮)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又说:“秦、陇者,非长安之要也,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强,诚收之以为外蔽,则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没而蜀衰,魏果由阴平以袭汉,夫乃知公之定算,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也”。

其立论之由是:“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意即蜀不攻魏,魏也要出兵攻蜀,与其被攻,不如把战区引向敌处,取得主动,先发制人。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明白,以如此的理念作为一国的重大军事行动的战略目的是荒谬的、不科学的,生性谨慎的诸葛亮决不会仅做这种儿戏般的决策,在敌人无任何伐蜀企图时,而集中全国之力去主动进攻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况且这种以攻为守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诸葛亮一生所孜孜追求的“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豁落城遗址:诸葛亮北伐中军帐

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片面的。与其说报知遇之恩是北伐的目的,还不如说是诸葛亮一心全力北伐的激励和推动。如果说“报知遇之恩”是北伐的目的,那么诸葛亮只要付诸军事行动即可,并不一定非取得胜利不可。而且这一观点与诸葛亮的“素志”不符,《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一志向与《隆中对》、《出师表》中所描述的蜀汉*治理想是相同的。“报知遇之恩”目的是不可能实现《出师表》中所规划的蜀汉的远期战略目标的,属于私人的感激之情,拿国家行为来表达个人感情,作为一国重大军事行动的战略目的,作为不治一点私产的诸葛亮是不会这样做的。

五丈原遗址: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充满信心,为平定中原、“兴复汉室”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的北伐目的,说的还是远期目标的事。持这一观点的人忽略了北伐性质的演化,混淆了蜀汉远期目标与北伐阶段性目标的关系,认为平定中原、“兴复汉室”就是北伐的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远期目标。实际上,要达成远期战略目标应该分成几个阶段来实施,每个阶段应有相对独立的战略目的。后来诸葛亮进行的五次北伐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既然如此,它也应该有自己阶段性战略目标,而且这一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步骤。

鉴于蜀弱魏强,诸葛亮也应作如此准备,但从《出师表》看,诸葛亮似乎没有注意到远期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其意图是通过一二次北伐战争直接实现蜀汉的远期战略目标。然而,事实是诸葛亮北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屡遭挫折,不是失败就是无功而返,更别提希望通过一两次北伐战争直接达成《隆中对》、《出师表》中规划的战略目标了。必须通过若干个子目标的实现来达成。

五丈原遗址:北端居高临下,宜守宜攻,乃用兵之地

从诸葛亮发起的五次北伐情况看,其真正的目的应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以增强蜀汉的综合实力,为以后消灭曹魏*权做准备。当然这也是从结果分析原因的得出的认识。“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之战略目标是法正首先提出来的。建安二十二年(年),刘备在进军汉中之前,法正向刘备建议进击曹操要达到的上中下三大目标,他说: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其上策与诸葛亮《隆中对》如出一辙,法正中下之策将《隆中对》战略更加具体化,提出更多的目标选择。法正三策其本意可能是三个独立的目标或步骤,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三层目标,恰是蜀汉后来北伐所要逐步达到的目标,“固守要害”为“广拓境土”提供稳固的基地,“广拓境土”为“倾覆寇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蜀汉弱小的国力来说,也是达成“尊奖王室”的必要的步骤。

五丈原遗址如今是一片农田

法正的三策在刘备时代虽然没有完成,但作为有远见的*治家提出的战略方针,必将指导未来蜀汉的军事行动。诸葛亮辅*,要北伐中原,可能考虑到了当年法正所提三策,因为诸葛亮对法正的决策能力还是很佩服的,刘备夷陵战败后,曾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更何况法正决策与诸葛亮在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诸葛亮意识到蜀汉当时的实际状况,用当年法正之策是可行的。所以,诸葛亮进驻汉中后,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军事准备,正所谓“固守要害”。诸葛亮很清楚,只靠汉中、益州之地还不足以确保蜀汉无虞,守险自存,支撑长久的伐魏,还要在开拓疆土,增强实力上下功夫。因而,“广拓境土”作为诸葛亮北伐阶段性目标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第一次北伐出兵目的地看,诸葛亮首先指向秦陇,显然是把夺取“蚕食雍凉”作为首选之地,也可见诸葛亮不仅考虑到法正当年所提三策,而且直接加以采用。为什么法正、诸葛亮都看中了魏国雍凉地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战略地位重要。雍州和凉州位于关中平原长安的西面,地势高耸,犹如一只居高临下的猛虎俯瞰着富饶的关中地区。一旦获取成功,不但可以断曹魏右臂,陇上诸郡,非曹魏之有也,使蜀汉拓展境土,获得维持战争所急需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还可以截断曹魏与河西走廊及其西域地区的脆弱联系,使蜀汉处于进退有资、高屋建瓴、直逼关中的有利战略地位。同时,以陇西、凉州为西蜀屏障,又可以真正做到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诸葛亮墓

明代的王夫之也认为诸葛亮出兵陇右是“定算”,他在《读通鉴论》卷10中说:

“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也,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强,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阳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

二是这个地区是曹魏势力范围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容易攻占的地区。曹操虽然在此地建立了*权,由于其根基不深,加上一些过激的*策,因此其*权极不稳固。如曹魏为了填补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人口空缺,不惜一切手段,掠取人力,往往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采取强行迁徙的*策;夏侯渊在平定雍、凉二州时,使用残酷的军事手段,屠杀抱罕(陇西郡)和兴国(天水郡)二城,在当地百姓中造成极恶劣的影响;雍、凉二州豪强大姓势力对曹魏有较大的离心力,当地诸豪多次起兵反叛,曹丕即位不久,张掖郡张进执郡守起兵造反,酒泉郡黄华和西平郡麴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接着,“武威三种胡并寇钞,道路断绝”。时雍、凉二州诸豪皆驱略羌胡跟随张进等人闹事。随后,酒泉郡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这些反叛虽被镇压,但表明曹魏在这些地区的基层*权极易被倾覆。曹魏*权在雍、凉地区的薄弱统治,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

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诸葛亮佩剑

三是“西和诸戎”*策已取得成效。诸葛亮出兵陇西,可以羌、胡为羽翼,这样不仅增强蜀汉的实力,而且可改变被动不利的局面。这一点,从首次北伐前夕,后主刘禅下诏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诏曰:“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可见,诸葛亮在首次北伐前夕,就已经同凉州的羌、氐、胡等地方豪强建立了地下联系,他们做好了积极响应的准备,只待蜀军出山的时机成熟,即将出其不意地“奋戈先驱”。鉴于上述原因,诸葛亮北伐把目标定在“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是英明而正确的抉择,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确实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抉择了。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所追求的目的也证实了诸葛亮北伐是为了“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第一次北伐,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进占陇右的目标没有得以实现。于是诸葛亮又把目标指向了离汉中较近的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当时正值十二月隆冬,如果出祁山,一来离关中较远,二来河道结冰,漕运不畅,故诸葛亮没有续攻祁山。而陈仓在关中西端,如占领陈仓,东可进兵关中,西可进逼陇右,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从北伐战略目的上看,陈仓也在雍凉之列。可令诸葛亮没料到的是曹魏守军早有准备,所以陈仓没有攻下来。第三次北伐诸葛亮试图夺取汉中西边的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阴平(治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武都、阴平二郡突入蜀汉境内,与蜀汉形成犬牙交错之势。武都郡的治所下辩,是蜀军出祁山进攻陇右的必经之路,而阴平又是入蜀阴平小路的起点。

诸葛亮书法

这两个地方,对于蜀汉北伐占据关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诸葛亮这一次军事行动获得了成功,占领了这两郡。诸葛亮随后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建设,修筑了汉城和乐城二城。汉城即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是出阳平关经武都、祁山入陇右的必经之路。营建汉城,以保出祁山攻陇右之路畅通。乐城在今陕西城固县东,营建乐城既可扼斜谷之守,又可作为东方之屏障。武都、阴平二郡的获得为诸葛亮出兵陇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诸葛亮将第四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又一次指向了秦陇,给人以不占领陇西誓不罢休之感,看来雍凉地区是诸葛亮必争之地。

从上述四次军事行动看,诸葛亮反复出兵雍凉地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雍凉地区扩展蜀汉的疆土,增强蜀汉的实力。如果诸葛亮身体一直很健康的话,这种行动可能还会继续下去。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目标直指曹魏重镇中心长安附近,有点迫不及待地欲与曹魏主力进行决战,这一行动似乎偏离了“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目的。这与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有关,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后,诸葛亮的身体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故企图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快拿下长安,于是发起第五次北伐,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欲速不达,诸葛亮还没能与曹魏主力进行决战,便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了。

南阳武侯祠碑刻(岳飞手书出师表)

诸葛亮五次北伐,虽占有武都、阴平二郡,但最终没能完全达到“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目的,但这不能说诸葛亮的北伐目的是错误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国力悬殊太大,魏强蜀弱。加之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用兵方略往往为敌方所预知。虽然诸葛亮没能“蚕食雍凉”,更没能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但他为达成目标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敌,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汉晋春秋》、《水经注校》、《诸葛亮集·故事》、《诸葛亮与武侯祠》、《诸葛亮评传》、《诸葛亮集》、《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诸葛亮全书》、《诸葛亮大传》、《诸葛亮的管理哲学与艺术》、《刘备传》、《曹操传》、《北堂书钞》、《通典》、《中国军事思想史》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为何执着于北伐